数字技术与人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下,数据安全成为事关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从2016年起,“数据安全”就是两会热词,而作为《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后的首个全国两会,今年,数据安全提得更响、更落地。下面,来看看今年两会都凝集了哪些数据安全共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谈剑锋表示,应加强数字化发展治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数据安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严格保护个人隐私信息,减少公众安全焦虑,建议设立国家“数据银行”,由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控,优先收储个人生物特征、医疗健康数据等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的数据,集中存储相关数据,集约化建设数据中心。
2.国家级黑客正在入场,数字安全需要顶层设计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表示,以国家级黑客组织为代表的高级别专业力量正在入场,关键基础设施、城市、大型企业成为网络攻击的首选目标,数据成为新的攻击对象,网络安全已升级为数字安全,数字安全需要一个整体顶层设计来应对网络安全威胁,国家需要支持重要的行业、重要的关键基础设施、重要的城市,做数字化安全的顶层设计,通过顶层设计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推动数字安全体系化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陈智敏表示,围绕互联网自身安全进行的体系保障已经不适用于数字经济时代,因此,要尽快转变过去机械论的思维方式,用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思维,来考虑数字安全或者数据安全问题,从工作思路、领导指挥、力量组织、作战样式、体系协调、标准规则制定等方面做出调整。
4.制定与修改数据资产流通相关法律法规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针对数据交易面临的确权难、定价难、互信难、入场难、监管难的“五难”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颁布数据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数据资产确权;完善数据资产价值的相关会计准则,为以数据资产进行的出资和交易奠定基础;建立全国性数据交易平台,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易市场规则及标准,组建数据交易监管职能部门。
全国政协委员、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主任李大进表示,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领域在当下一段时期内将采取“多头共管”的监管机制,虽然形成了维护网络与数据安全的监管合力,但也造成了各部门间职责边界模糊,无法明确某一具体问题的对应责任主体,因此他建议,加强履行相关职责部门之间的统筹和协调,健全综合监管制度,设立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的窗口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尽快落实和明晰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渠道和方式。
全国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员林勇表示,要明确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处理权、控制权、收益权等各种权利属性,确定各种数据权拥有者的相关权责。对涉及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数据在大数据营销、企业数据共享、数据跨境流动、政府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应用等特定使用场景下进行使用约束,避免隐私权与财产性数据权属混同。
民革中央表示,近年来勒索攻击事件在全球各地频频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内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高额赎金成为网络攻击者实施犯罪的巨大动力,以及远程办公带来的安全风险,建议应强化网络漏洞发现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安全应对能力,及时对系统漏洞进行补丁升级,共建网络空间国际新秩序,提升网络空间安全防御能力。
8.严厉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网络犯罪行为
非法收集和利用个人信息是多数网络犯罪实施的源头行为,实践中多发高发。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高洁建议坚持全链条惩治,执法司法机关将惩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纳入打击治理网络犯罪,特别是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中部署推进;检察机关把加强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作为打击网络犯罪、推进网络综合治理的重要工作来抓;加强检法沟通,在个人信息保护惩罚性赔偿方面达成共识;结合司法办案,积极推动涉案企业加强合规建设特别是数据合规,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督促涉案企业“真整改”“真合规”;持续深化行业教育和社会警示,强化源头预防。
本次两会建言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了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与合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提出了多领域、多维度的解决方案,从国家角度出发,将数据安全、信息安全上升到战略高度。在新基建、5G、云计算、大数据等新需求、新场景的推动下,数据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构建数据安全及网络安全,是企业面向云和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重要的课题之一。
作为国内域名安全领域的领军企业,中科三方始终紧跟国家战略需要,积极推进数字安全体系建设,致力于数据安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先后成功研发智能云解析、云盾、IPv6转换以及SSL证书等域名及数据安全相关产品和服务,对于提升各行业用户的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和数据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关推荐: